北京,2025年——中国篮球协会近日正式向各CBA俱乐部发出通知,邀请各俱乐部基于2024-2025赛季CBA联赛球员的实战表现,推荐具备代表国家队出战2025年男篮亚洲杯实力的候选球员,这一举措标志着新一届中国男篮的组建工作已系统化展开,国家队人才选拔机制在专业化与协作化层面迈出关键一步。
构建开放协作的选拔新机制
根据中国篮协向俱乐部下发的官方文件,此次推荐工作旨在建立更为畅通、高效的“俱乐部-国家队”人才输送渠道,通知明确要求各俱乐部聚焦球员在本赛季联赛中的综合表现,包括但不限于技术统计、战术执行力、心理素质、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国际比赛潜力等多维度指标。
“这是国家队建设体系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位接近中国篮协的知情人士透露,“协会希望更直接、更广泛地听取来自联赛第一线的专业评估,确保国家队选材视野能够覆盖联赛中每一位状态出色、特点鲜明的球员,避免遗珠之憾。”
这一“邀请-推荐”模式,被视为对过往国家队选拔机制的有益补充,它改变了以往主要依靠国家队教练组主观考察和有限数据筛选的传统模式,将选材的触角更深地扎根于职业联赛的土壤之中,各CBA俱乐部作为球员日常训练和比赛的直接管理单位,对球员的技术特点、成长轨迹、抗压能力和职业态度有着最为深入的了解,他们的专业意见,将成为国家队教练组最终确定集训名单极具价值的参考。
新周期,新挑战:亚洲杯的战略意义
2025年男篮亚洲杯将是巴黎奥运会周期结束后,中国男篮迎来的首项顶级洲际赛事,在新的奥运周期起步阶段,这项赛事被赋予了多重战略意义:一是检验中国男篮在新老交替过程中的阵容厚度与竞技状态;二是重新确立中国男篮在亚洲篮坛的领先地位;三是为2027年男篮世界杯(作为东道主)乃至更长远的洛杉矶奥运会储备人才、磨合阵容。
上一周期的成绩波动,让中国篮协和广大篮球爱好者深刻认识到,国家队的竞争力根基在于联赛的健康发展和人才的持续涌现,在新一届国家队组建之初,中国篮协便展现出更为开放和务实的态度,着力构建与俱乐部之间更为紧密的“命运共同体”。
俱乐部积极响应,推荐工作有序进行

据悉,多数CBA俱乐部在接到通知后已迅速启动内部评估程序,一些俱乐部负责人表示,将本着对中国篮球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公正、客观地提交推荐名单。
“我们非常支持中国篮协的这一举措,”一位南方俱乐部的总经理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体现了协会对俱乐部专业判断的尊重,也有利于形成国家队与俱乐部之间更为良性的互动,我们会认真评估队内符合条件的球员,特别是那些在联赛中持续进步、展现出担当精神的年轻球员,将他们的情况如实向上反映。”
外界普遍预期,除了那些早已是国家队常客的顶尖球星外,本赛季在CBA联赛中表现抢眼的多位新生代球员,以及一些在特定位置(如空间型四号位、具有稳定投射能力的后卫等)上功能鲜明的“特色球员”,有很大机会通过俱乐部的推荐进入国家队教练组的考察范围,这或将为国家队的战术体系注入新的活力与可能性。
专业化与数据支撑下的综合评估
此次推荐并非泛泛而谈,中国篮协在通知中引导俱乐部提供详实的球员表现分析,这意味着,推荐需要超越简单的主观印象,结合大量的比赛录像、高阶数据以及与其他同位置球员的对比分析。
现代篮球运动中,数据分析已成为球队决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预计各俱乐部在提交推荐材料时,将不仅提供基础的技术统计,还可能包括球员在关键场次、关键时刻(Clutch Time)的表现数据,防守效率值,对球队进攻体系的影响力等更深层次的评估报告,这种基于数据和实战的双重论证,将使最终的候选名单更具科学性和说服力。
展望:从推荐到集结的路径
俱乐部的推荐名单汇总后,中国篮协国家队建设委员会将与国家队教练组共同进行审议评估,这并非意味着所有被推荐的球员都能直接入选最终的大名单,但这一过程无疑为国家队教练组提供了一个更广阔、更细致的选材图谱。

国家队教练组将结合自身的考察以及俱乐部推荐意见,初步圈定一份规模较大的集训名单,预计在CBA赛季结束后,中国男篮将组织一期或多期集训,通过高强度训练和热身赛进一步考察球员,最终遴选出代表中国出征亚洲杯的正选12人。
此次中国篮协主动邀请俱乐部参与国家队球员推荐,是深化中国篮球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的一次积极尝试,它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在追求成绩的同时,中国篮球正致力于打造一个更开放、更协同、更依托于联赛根基的国家队建设新模式,这不仅关乎即将到来的亚洲杯战绩,更关乎中国男篮未来数年的健康发展与核心竞争力重塑,篮球界普遍期待,这一新机制能够催生出更具朝气、更富战斗力新一届中国男篮,在亚洲赛场重新证明自己,并为未来的国际大赛奠定坚实基础。